摆放在柜台里的玉雕品,件件形象逼真、栩栩如生,最大的有几公斤,最小的只有手指头一般粗,每件作品都散发出一股生命的活力。作品的主人范君州,是这家玉器店的老板,河北人。1992年,连人带他的玉雕手艺,一起留在了著名的“玉石之乡”——和田。
对于从河北到和田的迁居,范君州用了4个字:爱屋及乌。他说,因为真正爱着玉雕,也就爱上了玉产地,否则仅从雕刻本身来讲,雕刻玉石和雕刻萝卜是一样的。记者见到范君州时,他正在一块玉石上雕刻老虎,那细致的工艺,甚至要用放大镜来看。今年52岁的范君州,手艺并非祖传,从小他就喜欢画画,高中毕业后,他专门学了美术方面的技能,学成后,在河北的一家玉雕厂工作。1990年,于田县玉石矿玉雕厂的领导,在全国物色玉雕师傅,在河北考察后,他们请范君州过来,帮忙教厂里的工人学习来料加工。两年里,几乎每天范君州都足不出户地指导工人学习。他说:“学习玉雕工艺,需要花很长时间,先学习玉雕最基础的技能,这个过程是非常枯燥的,也是最考验耐心的时候。”有时候,看到厂里的工人静不下心,他就会发脾气,更多的时候,他只能无奈地叹气,恨铁不成钢。
“做这一行,如果你自己不喜欢,或者不把它当作一门艺术,而仅仅作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,那是没有办法真正融入进去的。”范君州说。一直以来,件件工艺必须“走心”,是他始终追求的一种极致。
“一件好的作品,从原石到构思,再到形状,最终以艺术的形式,把内心的所思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,是最快乐的事。”范君州笑着说。范君州说,那个时候,他跟工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,玉雕手艺不同于其他,师傅教得再好,做学徒的如果不用心思考,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,长此以往,缺了师傅这个拐棍,自己就不会走路了。
其实,范君州一路走来,也经历过很多坎坷。曾经整整有两年的时间,他没碰过玉雕。那是和田玉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,范君州天天忙于店面的经营,像大多数人一样,他也变得浮躁起来。范君州说,沉淀下来之后,他开始注重挖掘玉雕的内涵。他觉得玉雕虽然需要传承传统文化,但一味地模仿和复古是不行的。比如故宫里的藏品,它们虽然来自于古代,却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所以,当代的一些题材,需要用当下的文化符号来表达,这才是当代玉雕人的正确理念。台湾黄福寿玉雕大师是一位残障人氏,毕生钻研碧玉与翡翠雕刻,成就非凡。看到他作品的人都会不禁惊叹:这是真的吗?有人甚至以为是树脂制品!但内行人一看就知道,那是玉雕极致。现在作品大都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