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论是前几年的热播剧《婆婆的镯子》,还是近年来的热门微短剧,婆婆赠予儿媳翡翠手镯的桥段频频上演。编剧们热衷于此,正因为这只小小的圆环可以是温情的传家信物,点燃“这才是真婆婆”的弹幕狂欢;下一秒也能化身狗血导火索,上演“儿媳暗地鉴宝”、“发现是仿品当场翻脸”的抓马大戏。总而言之,那只从锦匣中取出的翡翠镯子,已然成为引爆情感共鸣的“道具”。
那么,为何婆婆们如此钟情于选择玉镯,尤其是翡翠手镯,作为这份厚重情意的载体?这背后,承载了哪些深意?
在中国绵延千年的婚俗传统中,“无镯不成婚”的说法流传深远。圆润无缺的手镯,不仅是婚姻圆满永恒的象征,更是两个家族郑重联结的具象化表达。
作为女方嫁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这只玉镯承载着娘家父母对女儿缔结良缘的深切祝福。而当新娘步入夫家,婆婆赠予儿媳的玉镯,则蕴含更为深远的家族意义。这远非一件简单的首饰,它承载着“缔结两姓之好”的庄重承诺与无声托付。
一方面是家族的正式接纳。婆婆亲手为儿媳戴上玉镯,象征着夫家对新成员的认可,将其真正纳入家族的谱系之中。另一方面是家族责任的赋予与托付。这只玉镯成为传递家族历史、门风与期许的实物载体。通过它,婆婆郑重地将秉家训育后人、相夫教子、主理家务、维系家声的责任交付给儿媳。
这只玉镯,自此成为联结两个家族血脉的永恒信物,是家族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象征。
自古以来,中国便有“国无玉不盛,家无玉不富,人无玉不贵”的俗语。
玉,长久以来都是与权力、财富及社会地位紧密关联。明清时期,翡翠进入中原便风靡于宫廷与达官显贵之间,成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。《红楼梦》中黛玉皓腕上的双镯,便是那个时代富贵千金不言自明的符号。近代,民国名媛贵妇竞相以佩戴翡翠手镯为风尚,这不仅彰显她们的财富和地位,更是其品味和修养的体现。
到如今,当各种剧中婆婆取出翡翠手镯时,观众瞬间读懂的不仅是情意,还有不言自明的阶层地位。一只高端满绿冰种翡翠手镯的出场,足以让“豪门、贵妇、婆媳”这些关键词在观众脑中飞速重组,脑补出一部豪门争斗大戏。
各种社交媒体上,媳妇晒婆婆送的翡翠镯子的帖子比比皆是,办公室也常有姐妹的翡翠手镯引发话题,“这手镯很贵吧?起码小六起!”“你婆婆可真有钱,对你可真好!”……总之,翡翠手镯的代名词就是“贵重”。
由此可见,选择翡翠手镯送儿媳的婆婆,无疑更注重家族底蕴、品位与涵养。但翡翠手镯之所以会成为婆婆最爱,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价值和身份,更在于它无可比拟的情感重量。
“黄金有价玉无价”,这句古老的箴言,道破了翡翠手镯所承载的深情厚意。
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向来内敛而深沉,不习惯直白的言语倾诉,却善于以物传情。古言道“以玉传情,传至万代”。婆婆把自己婆婆送给自己的翡翠手镯传给儿媳,或者把一只自己精挑细选的玉镯送给儿媳,这既是对儿媳身份最庄重的认可,又饱含着视媳妇如女儿的深切厚爱,凝聚着对小两口未来绵长深厚的祝福,更重要的是,完成了跨越代际的亲情联结与无声的家族精神接力。
这只传家玉镯无关价格,无关贵重与否,因为它所承载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。有人说“美玉传家久,家风继世长”。有了这只传家镯,一个家族才有了生生不息的魂。
在玉镯的光泽里,流转的是千年的礼序,是无价的情谊,是家族的魂魄,也是日常的相处与陪伴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,婆婆赠与的那只玉镯,不管价值几何,总能轻易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