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们从一枚平安扣启程,看它如何携着八千年前先人质朴的宇宙观,穿越春秋战国的烽烟战火,最终化作寻常百姓胸前的一缕月光。
平安扣最初的雏形可追溯至古玉璧。考古发现,中国古玉璧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,红山文化、良渚文化的先民已开始雕琢玉璧。《说文解字》释“璧”:“瑞玉,圜也”。《尔雅》以“肉倍好谓之璧”定义其形制——环体宽度(肉)需两倍于孔径(好),方能称作“璧”。
良渚文化玉璧(良渚博物院旧藏)
先秦时期,玉璧是权力与神性的象征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载:“以苍璧礼天”。素面无纹的玉璧,外圆似天穹,内孔通神灵,是祭祀天地的重要礼器,寄托古人对神权的敬畏与永生的渴望。
历经殷商的神玉时代,春秋战国时,礼崩乐坏,玉璧逐渐走下神坛。诸侯贵族为彰显身份,将玉璧缩小进行佩戴,称之为“怀古”,寓意平安和圆满。玉璧纹饰也愈显繁复,云纹、谷纹、蒲纹、蟠螭纹盛行,寓意吉祥丰饶。
汉青玉古纹璧(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)
《管子》记载:公子白(齐桓公)遭管仲射杀时,胸前玉璧挡住致命箭簇。这场公元前7世纪的生死瞬间,让“怀古(玉璧)护主”的传说深入人心,“佩玉璧保平安”的民俗由此生根。此时的玉璧孔径渐增,从通神法器转为“圆满平安”的世俗寄托。
汉古纹玉璧(陕西历史博物馆 藏)
至东汉,佛教传入,僧人袈裟环扣与玉璧形制暗合,故有人将玉璧孔洞比作“罗汉眼”。内外皆圆象征着圆融的本心,圆环开始承载禅意哲思。
清代翡翠传入,腾冲匠人以薄如蝉翼的“绮罗玉”制成耳饰,光影流转间映绿佳人耳垂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20世纪70年代,河南镇平玉雕师用独山玉边角料,复刻古代怀古造型。因形似衣扣,结合民间“戴玉保平安”习俗,定名“平安扣”。其形恪守古制:外圆象征宇宙运转,内圆隐喻内心澄明,能包容万象;比例严守《尔雅》璧制,肉径多为孔径两倍。外观彻底褪去玉璧的繁复纹饰,仅保留外圆内孔的极简造型。此时,平安扣开始在民间流行。
延续至今,平安扣已成为大众饰品。现代平安扣以翡翠、和田玉材质居多,形制更轻巧,线条流畅如明月,款式也更丰富:有扁平状、圆柱状,有子母平安扣、花件平安扣、金镶玉平安扣、仿古雕花平安扣等。且不仅有吊坠,还有耳坠、戒指、手链等,充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。
尽管时代在变,玉璧的形制也在变,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亘古不变。外圆纳天地正气,可抵御灾厄,内孔吸纳福泽,“平安康泰”仍是现代人对生活最朴素美好的祈愿。
夫妻间互赠平安扣,寓意“同心同德、和谐圆满”;长辈赠晚辈平安扣,既延续“以玉比德”的家风,又寄托“青出于蓝”的希冀。对年轻人而言,其不仅是一种时尚符号,更是一种精神锚点,在佩戴中修习“玉德”之气。
古人以玉观天地,今人以玉安身心。一块玉璧的流转史,恰是中华玉文化“形可变,意永存”的缩影。这枚穿越八千年的圆环,以最朴素的形态延续着最深邃的寄意:外圆纳天地浩气,内圆守本心澄明。玉形虽愈简,文明的分量却愈发厚重。它带着文化的基因,在时光长河里凝练成永恒的符号,让中华文明在生生不息中赓续弥新。